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0/2395岁志愿军老兵重走鸭绿江断桥,哽咽回忆战友牺
- 10/23抗美援朝老兵任廷奎:跨过鸭绿江,不知道还能
- 10/23跨过鸭绿江!燃情岁月中的武汉长这样,内含大
- 10/23鸭绿江畔的追忆
- 10/22《跨过鸭绿江》等作品将亮相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
抗美援朝老兵任廷奎:跨过鸭绿江,不知道还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静 高广超
1923年11月,任廷奎出生于济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那一年,27岁的任廷奎,赶集卖猪肉,从未想过千里之外的一场战争将打破他原本安逸的生活。
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历史名词由此诞生,并且永垂史册。
1951年正月二十五,任廷奎永远忘不掉的日子。那是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日子。参军9天就进入朝鲜,入朝后一路夜间急行军,辗转17天,奔赴前线。期间,他荣立三次三等功、一次一等功,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留下的伤口镌刻着熠熠生辉的印记。
2020年,抗美援朝70周年。这一年,任廷奎97岁。他重新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段岁月仿佛就在眼前......
跨过鸭绿江,不敢回头望
1950年,27岁的任廷奎正在大集上赶集卖肉,柴米油盐的日子过得平淡且热闹。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也虎视眈眈。面对这样的紧迫局势,面对朝鲜的紧急求援,百废待兴的中国作出了抗美援朝的艰难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年底,正好是赶大集卖猪肉的好时候,但任廷奎的心思早就飞到了那片他从未到过的土地上。在那里,中朝正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作战。
1951年初,历城区全区开参军动员大会。任廷奎放下手里的营生,成为了几十万志愿军中的其中一员。第二天,任廷奎便出发了。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而且是去往异国他乡的战场。领了棉衣,任廷奎坐上了火车。一趟趟军列星夜启程,开往东北那片黑土地。
1951年,在夜幕掩护下,他们从安东渡过鸭绿江。任廷奎与战友们清楚地知道,跨过鸭绿江,就意味着进入朝鲜,就意味着离开中国,就意味着为了和平与正义去打一场生死未卜的仗。晚上吃过凉水拌炒面,然后便过了江。战友说:“回头看看,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呢!”任廷奎心里想的却是肯定还能回来!任廷奎说:“毛主席讲,朝鲜是练兵场,咱们的部队都拿到朝鲜去练练去。”就这样,参军9天,任廷奎便进入了战场。
行军路难行,棉袄棉裤系在脖子上
此时的中国军队,基本上都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战,武器装备也比较落后,与美国敌我力量悬殊。由于白天会有地毯式轰炸,所以他们只能夜行军,袭击来了就得隐蔽,但第一天还是走了50里路。任廷奎说:“一路上,看到树上都是枪眼、炮眼,害怕也没有用。夜行军走了17天,天黑开始走,离天亮俩小时宿营,一天一夜就睡俩小时。”睡的地方,有时候是山沟里,有时候是石洞底下,有时候靠着树就睡着了。
行军至南汉江,连长命令战士们将棉裤棉袄系在脖子上,好渡过江后棉衣可以接着穿。这时正值寒冬季节,夜里温度格外低,要躲避敌人的侦查,又没有船,必须晚上徒步过去。江有百米宽,战友们互相搀扶,你抓着我,我抓着你,这样才能保证不被水流冲着走。任廷奎说:“谁也不敢松手,你一松手,我就会漂起来。”江水很深,任廷奎必须使劲抬着头,不抬头就能喝到江水。刚刚吃过凉水拌炒面,又泡在冷水里,任廷奎感觉那个时候难受极了。胃里也不好受,身体也冻得直打哆嗦,还要时刻防备着头顶上的侦察机。眼看着太阳快要亮了,战士们必须加快脚步,手心里握出了汗,谁也不敢放开谁,一直到过了江。过了汉江,赶紧穿上棉衣,赶紧往前跑。因为天一亮,头顶上的飞机又开始呼啸,地上也轰炸起来。
刚刚躲过了水路的危险,却迎头遇上前方战场正打得热火朝天。坦克车、装甲车、汽车损失惨重。“我们开始抬伤员,抬了一宿。”说到这里任廷奎眼里泛着泪光。那个时候不能害怕,但每一个人的脚底下都异常得沉重。他时时刻刻记着,自己曾经写下“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的誓言。在后来八个月的阻击战中,边学边打,并且成为了60军181师542团3营9连班长。
为了让战士们吃上肉,雪地徒步110里路
1952年腊月,连队已经大半年没有吃过肉了。连长对任廷奎说:“只有你能完成这个任务,别人我都不放心。”战士的事,就没有小事。任廷奎带着七八个战友,步行55里路到达分肉点。寒冬天气,朝鲜格外冷,雪下得很深,战士们穿着棉袄棉裤仍然冻得扛不住。任廷奎说:“从过午四点钟走,到了第二天早晨十点多才到。”下着雪,路上结着冰,跟任廷奎通行的战士一路上摔了得20多个跤。而任廷奎也在摔跤时弄丢了帽子。汽车拉着肉来了,为了防备炮轰,装卸工紧急分配,任廷奎同战友们每人背着50斤肉便往回赶路。
文章来源:《鸭绿江》 网址: http://www.yljbjb.cn/zonghexinwen/2020/1023/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