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8/13这段鸭绿江风光带,以为一不小心掉进了画里
- 08/12跨过鸭绿江、当过厨子、立过功…来看洛南88岁
- 08/12美军为何不敢炸鸭绿江大桥, 这个原因让老美很
- 08/11山西临汾:一老兵抗美援朝却没过鸭绿江
- 08/11靠近中国一侧, 朝鲜鸭绿江边的孩子们
跨过鸭绿江、当过厨子、立过功…来看洛南88岁
何根合,洛南县古城镇古城街社区五组人,1951年至1956年曾“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一次,荣获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和平鸽纪念章一枚。
如今已88岁高龄的他,依然耳聪目明、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乐观开朗,见人不笑不说话,印象中的他比实际年龄好像要小十来岁,谈起当年的志愿军战斗生活,他甚是引以为自豪和骄傲,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七月的一天,笔者慕名前去对他进行了采访,一个个关于他传奇人生的生动故事,便如画面般一一在我们眼前展现开来。
一、艰难困苦的童年生活
何根合,生于1931年11月16日,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爷爷和爸爸、妈妈及其姊妹4个一共7口人挤在一张炕上、一间低矮黑暗潮湿的土房里,姊妹4个中,他是老大,底下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
他从小放过牛、担过柴,给地主和有钱人家打短工,锄地、担粪,一天给一升麦子,后来由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一天给两千块钱,但却量不下一升麦子。
9岁的他,便开始独当一面,秋冬时节,经常跟着村里的大人到洛南和丹凤交界处的蟒岭深山去担柴。有一次,大冬天过河的时候,一不小心,没有踏稳列石,便跌倒在冰冷的河水里,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冻得他浑身瑟缩直打冷战,最后在一个伯叔哥的帮助下,穿上人家的褂子,光着精屁股才勉强回了家。那次的苦难经历,让他终生都难以忘却,至今还记忆犹新。
二、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1949年解放那年,父母从别人家购买了三间土房,何根合家的日子才终于有了比较大的转机。1950年,19岁的他,这时也才得以完婚。同年,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
1951年,20岁的他,风华正茂,热血沸腾,积极响应伟大祖国的神圣号召,踊跃报名,弃农从戎,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他和许许多多的洛南同乡,从家乡步行至洛南县城集结,又从洛南县城步行至西安南郊集结,然后从西安坐上火车直奔东北的吉林省公主岭市,在那里进行了为期40天的集训,最后,在8月16日夜里,从安东通过浮桥渡过了鸭绿江,进入到了朝鲜的国土。
他和其他许多洛南同乡,被编入志愿军湘江部后勤二分部六大站,并被任命为副班长。他们一路向南进发,用小车拉着(一人在后边推,两人在前边曳)自己的行李、干馍花、炒米和柴火,一路走一路停,一路走一路帮兄弟部队干活,每天只能走大概十来里的路,离目的地七八十里的路程,他们却用了四五十天的时间。
最终,他们到达了目的地——位于加利州的广先里的驻地,驻地是一个长约十余里、宽约五六十米的幽深山谷,驻扎着一个连(一个连下辖4个排,一个排有54个人)220余人,驻地距离前线大约有七八十里的样子,战士全部都是洛南人,连长、排长都是合阳人。后来部队驻地又迁移至京都里,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看管军械库,卸载、装运炮弹。
据他回忆,当时的炮弹主要有“喀秋莎”、“六O炮”、“七六二野”等类型,“喀秋莎”炮弹,有12发装一箱的,也有24发装一箱的,一般2或4人才可抬动一箱,一辆小嘎子车可拉12箱,六尺长的炮弹箱,还可当作“棺材”用于埋葬牺牲的志愿军战士;“六O炮”炮弹,一箱装2发,重量就达160斤,必需2人才能抬动;“七六二野”炮弹,一箱装4发,每人每次可扛1至2箱。
他们的生活和平常人是反的,且极有规律性(俗称“夜猫子”),大都是白天睡大觉,只有晚上才可以出来活动。他们的工作任务只有三样:一是卸载、装运炮弹,天天都有从前线过来的运输车装炮弹,平常他们一天只装运两三车;二是打深50米、宽30米的窑洞,做生活的居所和防空洞;三是在弹药运输车开走之后,摸黑用松树枝覆盖道路上汽车轮子碾出来的那两条醒目的车轱辘印,或是把路边的蒿草移栽到车轱辘印上。冬天下雪的时候,还要把道路中间和两边的积雪挪移覆盖在车轱辘印上,以防敌机侦查、发现军械库前来进行轰炸。
志愿军战士把敌人的一种低空贴地飞行的侦察机、宣传机,形象生动地称作“刮地皮机”。这种飞机低空贴地飞行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对地面情况进行近距离的侦查,二是抛撒宣传单、喇叭播音,进行策反宣传。
敌机经常每天都要来进行侦查、空袭、骚扰几十回。“那真是家常便饭啊,20分钟不见飞机都算是稀奇!”何根合感叹着说。
文章来源:《鸭绿江》 网址: http://www.yljbjb.cn/zonghexinwen/2020/081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