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11鸭绿江现巨齿怪鱼!40多斤重!已惊动省内外专家
- 03/06鸭绿江断桥, 是鸭绿江上第一座桥梁
- 03/06鸭绿江边,感受牺牲与幸福
- 03/06权威快报 | 看!政府工作报告里的2020中国答卷
- 03/06跨过鸭绿江中,演得最差的十个角色
英雄儿女的幕后珍闻
上世纪六十年代,可谓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做一个王成那样的英雄”,当年凡是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似乎都有这样一个理想。然而,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在《英雄儿女》的拍摄过程中,还有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英雄儿女》以谁的小说改编
1952年冬天,全国文联组织一部分创作人员前往抗美援朝战场,慰问广大志愿军官兵并体验生活。他们换上军装,伴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身为组长的巴金与创作人员一起深入到军营中,同指战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国后,巴金写出了中篇小说《团圆》,发表在1961年8月的《上海文学》上。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后,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这年的夏天,导演武兆堤和编导毛烽便开始了将中篇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工作。
在《团圆》这部小说里,主要就是写父女团圆的故事,而有关王成牺牲的描述却简单得仅有一句话:“只是王成没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上牺牲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描述。当时,编剧毛烽接过小说一看傻眼了——几乎无从下笔:“没办法,我真没那个本事。”导演武兆堤却“威胁”说:“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既然上了这‘贼船’就不能下来!”一下子把毛烽打退堂鼓的念头堵了回去。于是,人们后来在《英雄儿女》中看到的那个著名的无名高地,成就了王成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
小个子照样能演大英雄
在《英雄儿女》中扮演王成的演员刘世龙,个头不高,长相也不是很出众,看上去只能扮演一个普通角色。有关领导也说,“刘世龙顶多能演一个战士”。要求导演武兆堤找一个身材魁梧、能压得住场面的演员。武兆堤却说:“我要的王成这个人物,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力排众议,最终还是让刘世龙上了戏。
据刘世龙回忆,在拍摄王成坚守阵地直至牺牲一场戏时,整个“阵地”上不包括烟火效果,一共布设了108个炸药点。刘世龙刚要往阵地上钻,火一下子就扑了过来,烈焰烤得他皮肤生疼,浓烟呛得他眼泪直流。当时,刘世龙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喊让导演停机,可这个念头一出现就被自己否定了。“那时候胶片特别贵,一停机就会造成损失。我想我不能喊停,演英雄就要向英雄学习!”第一遍跑下来后,刘世龙的眉毛头发都烧着了,胳膊也烧伤了,他却毫不在意,此时此刻,他心中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当英雄真不容易”。刘世龙跑了一遍又一遍,前后一共拍了四遍,才总算过了关。
高喊“向我开炮”的原型是谁
电影开始后不到20分钟的时间,王成就壮烈牺牲了。那个年代,董存瑞、黄继光等英模人物都是确有其人也确有其事,而王成却因为喊出了惊天动地的那一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一举成为新中国电影中最著名的“虚构英雄”。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在构想王成牺牲的具体情节时,武兆堤和毛烽就想到抗美援朝战场上很多的英雄人物,最终确定以杨根思为原型。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已经很有名,最擅长的是爆破技术,并屡立战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然而,杨根思并没有喊过“向我开炮”。
在确定了采用杨根思的事迹后,武兆堤和毛烽在无数资料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篇战地通讯,“……敌人离我50米,炮弹打50米;又近了,到30米再打;20米,最后10米,一直到最后,直接朝我瞄准,最后喊‘向我开炮!’”
这篇战地通讯的作者叫洪炉,通讯中的主人公是他的战友,名叫蒋庆泉。而蒋庆泉并没有牺牲,他在猛烈的炮火中震晕后被俘了,阵地也失陷了,所以当时这一事件被暂缓宣传。但蒋庆泉的战友们却都听见了那一声“向我开炮!”并迅速在军中流传。时间刚刚过去了两个月,在另一个山头上又传来了同样的喊声,这个战士叫于树昌。洪炉便把蒋庆泉和于树昌两人的事迹合在一块儿,更加丰富文章的内容,最后发表出来。
谁是《英雄赞歌》的原创和原唱
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在哥哥王成壮烈牺牲后,以歌唱的方式缅怀并寄托自己对哥哥的思念和崇拜。随着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观众就想当然地认为“王芳”就是《英雄赞歌》的创作者和主唱。在几十年的岁月中,“王芳”几乎完全成了这首著名歌曲的“形象代表”。
文章来源:《鸭绿江》 网址: http://www.yljbjb.cn/qikandaodu/2021/031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