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2/18鸭绿江断桥,见证一段红色历史……
- 02/18鸭绿江的记忆——铁一师文工团在朝鲜战场
- 02/18鸭绿江到底有多少种鱼?
- 02/17祝福中国丨牛气冲天
- 02/17每日好诗词|诗人江波七律五首:春来又绿江村景,
鸭绿江防洪报道成媒体融合阅兵式
按气象预报,今年6月至8月,辽宁丹东市降水总量预计比历年同期偏多二至三成,鸭绿江干流可能发生中等量级洪水,支流可能发生中等以上量级洪水,防汛形势严峻。丹东市市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张淑萍在6月14日召开的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上发出动员令:即日起丹东进入防汛战时状态。丹东日报社及丹东报业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旗下《丹东日报》《鸭绿江晚报》、丹东发布、今日丹东、丹东新闻网等媒体对这一会议进行了图文并茂的全方位报道,这标志着今年丹东日报社关于鸭绿江防洪的战役性报道拉开了帷幕。连续两年来,对鸭绿江防洪工作的系列报道已成为丹东日报社媒体融合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
一、一场突如其来的融媒体战役在暴雨汛情中打响了
丹东日报社全面推动媒体融合改革是从2017年初开始的。确切地说,融媒体战役的样板是从鸭绿江畔、大洋河岸一场暴雨汛情中冲刷打造出来的。
时间倒回2017年8月初。8月3日夜间到8月5日,丹东经历了近五年来最大汛情的严酷考验。鸭绿江畔告急,大洋河岸告急,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丹东城告急,全市迎来了50个小时防汛抗洪的过程。丹东日报社坚持移动优先,由丹东发布等新媒体率先推出防洪报道内容,全媒体各路记者统一为新媒体平台供稿、供图、供视频,确保防洪消息及时、全景展示在市民面前。
彼时,丹东地区暴雨不停,城市内涝严重,鸭绿江畔各坝门全部封闭,大洋河沿线乡镇危在旦夕,大有“水漫金山”之势。在众志成城抗洪救灾的战役中,丹东日报社自上而下闻“汛”而动,社党委根据市委宣传部部署要求,迅速制订周密的立体化采访报道方案,紧急调集《丹东日报》《鸭绿江晚报》、丹东发布等全社采编力量,统筹规划协调作战,形成强大的全媒体报道阵势,新媒体各平台端口24小时编发图文及视频信息,市委市政府官微“丹东发布”、报社官微“今日丹东”、新华社现场云直播平台、丹东新闻网,第一时间形成了多元化传播矩阵,将本社数十名记者从防汛抗洪现场发回的大量文字、图片、视频传播到终端,充分彰显了丹东日报社全媒体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的媒体优势。
抢险救灾
二、防汛报道中全方位联动新媒体先行
发布”为核心,丹东新媒体全面入驻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分发天天快报和腾讯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凤凰新闻等新闻客户端开设媒体号,基本实现丹东新闻的全网分发、全国推送。两年来,共进行网络直播38场,内容涵盖丹东旅游、经济民生、重大节庆活动等,新媒体累计点击量破4000万次。
经初步统计,短短3天,各新媒体端口发布防汛报道近200条;“丹东发布”微信公众号及丹东发布直播平台点击量近百万人次,《鸭绿江畔、大洋河岸100个感人瞬间》一次直播报道吸引了数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同时,我们将丹东汛情及抗击洪水的相关报道分发在“今日丹东”、腾讯新闻、天天快报、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等移动APP上,三天各媒体渠道累计阅读量突破百万。在当下这个情怀四溢的“流量社会”,丹报人用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以传统新闻采编方式与现代传媒技术的亲密融合,圆满完成了新闻人理想与现实在风雨中的聚首。
两年多来,丹东日报社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坚定融合发展思路,加快拓展移动传播阵地。2017年2月起,丹东日报社在全力做好全市政务新媒体平台、市委市政府官微“丹东发布”的基础上,坚持做好丹东市社会新闻类微信公众号“今日丹东”、新华社现场云丹东直播平台及丹东纪检监察、文明丹东、健康丹东、鸭绿江之声、鸭绿江之窗、东港关注、东港新闻等10余个新媒体平台,形成强大的新媒体矩阵,总用户量目前已达到55万人次,其中“丹东发布”达到30万人次,年均点击量达到2000万次以上,稳居全省政务微信前三强。2017年至今,以“丹东
三、采编人员在练兵中向媒体融合跨越了一大步
前端记者的新闻是热乎的,后端编辑的手机是烫手的。
这几天里,新媒体编辑最大的感受就是手机烫手。由于传送大量文字、图片,尽管所有新媒体值班人员的手机从早上5点到晚上12点一直插在充电器上,但仍处于亏电状态,甚至由于处理图文视频量过大,一天内死机多次。从前端到后端,整个稿件图文的编发过程中不难看出,我们的采编人员在这次练兵中向媒体深度融合跨越了一大步。从融合之初各报刊文字上的融合,到如今拍图片、拍视频的全方位融合,甚至有记者对现场采集的视频进行了有效的剪辑,发布出去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应当说,这次防汛报道是地方报社媒体融合的一次成功战役,丹东日报社媒体融合的优势和效率首次得到了充分体现,凸显了党报官微的权威影响力和主流媒体地位。
文章来源:《鸭绿江》 网址: http://www.yljbjb.cn/qikandaodu/2021/0222/752.html
上一篇:鸭绿江与新中国文学经典赵树理
下一篇:七年